河南息县:用“良”心守住“粮心”
在信阳市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,有一片特别的稻田。这片稻田不仅花鸟鱼虫和谐共生,特别是稻田边矗立着的一个个白色大桶,尤为引人注目。不知情的人多半会猜错,以为桶里装的是水。其实,这些桶里装的是正在发酵的环保酵素。
【资料图】
王春玲与爱人原在息县县城经营肉类批发生意,生意红火,空闲时就跟着县里的旗袍队到处演出,日子过得好不自在,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王春玲与酵素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016年3月的一天,王春玲跟随旗袍队来到弯柳树村演出,偶然听了一节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的传统文化课。正是这节文化课让她深受启发,认识到绿色发展对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,由此萌生了种植酵素大米,发展生态农业的大胆想法。
2016年5月,本可以享受安逸生活的王春玲,脱掉了美丽的旗袍和高跟鞋,在弯柳树村流转土地300亩,开始了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。
粮食安全从土地开始。为了生产绿色健康的大米,王春玲在稻米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施农药、化肥,不使用抗生素,以自制的天然果蔬发酵而成的环保酵素代替化肥、农药。对于多数人而言,腐烂的水果、废弃的蔬菜叶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“垃圾”,但这些“垃圾”在王春玲的眼中却是宝贝。在她的调配下,这些“垃圾”只需3个月,就可变成环保实用的酵素肥料。
第一年,由于之前的土地长期、大量使用农药、化肥和抗生素,已经导致土壤酸化、板结,团粒结构破坏,肥力低。再加上第一年还处在摸索阶段,没敢施太多酵素,结果严重减产,只有正常收成的三分之一。但让人意外的是,在不施任何化肥农药的情况下,酵素稻田竞然做到了全年不长虫子,这让挫败的王春玲总算得到了一点安慰。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,远古生态的酵素稻田亩产量增至700多斤,实现了亩产量翻番的喜人效果。用环保酵素代替化肥农药,净化土壤、修复耕地,用古朴的农耕方式耕作,种植出更高品质的放心粮。这便是王春玲从事有机农业5年多来一直坚持的目标。
2019年,在北京雁栖湖企业家论坛上,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酵素大米凭借“软、糯、香、醇”回味甘甜、高品质、无污染、健康等亮点,得到了与会企业家的认同,一周的销售额超过100万元,获得极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。
“试种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难熬,每当在众人的质疑中迷失方向时,我都会来这片稻田里逛逛。每每看到那片“鸟”丁兴旺的绿色稻田,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股莫名的力量,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‘良心米’的信心。”
经过5年多的反复实践,酵素大米种植从亩产100多斤到亩产700多斤,园区自然生态也得到恢复,稻田里的野鸭已有200余只。当稻田需要除草时,王春玲便会放出这批“除草大军”,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快速清理稻田杂草,而且它们的排泄物返田也能为水稻提供绿肥营养,这种“鸭稻共生”的养殖模式在绿色农业种植中优势很明显。
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,今年弯柳树村委会出资3万元购买了一批酵素桶,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。在王春玲的带动下,依托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实行“七个统一”规范管理,全村有20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酵素大米的行列。
“为了能够制作更多的环保酵素,今年3月到4月,我们用从农贸市场拉回来的90多吨废弃果蔬垃圾,共制作了农用酵素液270吨、固态酵素肥90吨。”王春玲自豪地说,“这些垃圾在我们手中不但变废为宝,实现了生态农业的有效循环,而且还解决了政府‘最头疼’的垃圾清运问题。”
“她是一个有担当、有情怀的人。”提起王春玲,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话语间总是充满赞扬,“她所做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利国利民,她是新时代的新农人。”
稻田农忙鸟悦,山林飞羽相还。微风吹来,成片的碧浪就像王春玲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平。“每每看着这片稻子,我都满心欢喜。”站在稻田边,王春玲看着眼前这大片的新绿,微笑地说:“酵素大米煮熟后米粒晶莹亮丽,做出的米饭芳香四溢,口感筋道,回味绵长,不用下饭菜,也能吃上一大碗。不久的将来,我会亲手把咱们息县的米带出去,让息米香飘大江南北!”
关键词: